2025年5月25日,郑州市第五十六高级中学陈凌与王彬蓉两位生物教师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科学之旅——“端午识‘艾’:传统文化与科学智慧的交融”。课程以艾草为纽带,串联起千年非遗技艺与现代科学探索,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从《清嘉录》记载的“端午五瑞”切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艾草能居五瑞之首”。通过观察艾草的羽状深裂叶形、清凉苦涩气味与独特触感,学生从科学角度总结其驱邪避疫的药用价值,并追溯古人“挂艾草、制香囊”的防疫智慧。
在“文化解码”环节,学生了解到《孟子》记载 “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战国时期已用艾草熏烤治疗疾病;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香囊中发现了艾叶残片,结合缓释与局部给药,体现对艾草多途径利用的探索。
对比了艾草从经验医学到现代科学的演变历程:战国至明清时期,艾草的应用基于生活观察;而现代科学则通过分离挥发油、黄酮等成分,验证其抑菌、抗炎等功效。这一跨时空的对话,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智慧与实证科学的交融之美。
课程的高潮是“非遗创生”——制作艾草香囊。从裁剪布料、非遗针法锁边,到研磨中药填充、创意装饰,学生亲历了香囊制作的全流程。回字纹锁边、流苏刺绣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手机挂件、钥匙扣巧妙结合,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一株艾草,千年芬芳。这场融合劳动实践与科学探究的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技艺创新传承的责任感。郑州市第五十六高级中学以创新课程为载体,让传统文化扎根校园,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守护与传承的种子。
本文来源:
河南学校网https://www.hnszyzs.com/
本文标题:
生物科创课I艾香蕴智慧,手作传匠心——郑州市第五十六高级中学开展“端午识‘艾’”生物科创课程
本文地址:http://wushiliu.hnszyzs.com/news/itemid-20164.shtml